24屆理事長專訪
24屆理事長-葉忠武專訪

 24屆理事長-葉忠武專訪

    忠武有幸受到廣大會員朋友們的肯定,高票當選第24屆桃園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深感榮幸。除了要感謝大家的支持外,我定不忘初衷,本著『動機至善,私心了無』的精神,造福廣大的會員朋友。

當選意味責任的開始

    我們桃園市牙醫師公會自民國39年12月3日成立迄今,已逾70個年頭,目前會員人數約1,300位左右,增加數量及成長速度為全台之冠。而桃園自升格為直轄市後,6年來人口成長超過21萬人,每年平均有2萬2,000名新生兒,人口成長率亦是六都之首。身為全台最年輕的城市之一,對於守護市民口腔健康我們可謂責無旁貸。

【隨心所選  成就未來】

    忠武自幼受父親影響甚深;任職於中油的父親擔任主管的職務,從小隨著父親工作調動轉換生活環境。從高雄到臺北,最後一家人在桃園落腳,我便一路從桃園西門國小、桃園國中再北上建中求學,之後進入了台大牙醫系。

     雖然僅是因為小時候愛看『怪醫秦博士』這部漫畫,而興起了當醫師的念頭。那年大學聯考的分數也可以上中國醫藥大學或中山大學的醫學系,但還是選擇了就讀台大牙醫系;這部分也是因為父親的關係,父親當年就讀台大化工系,使得我對台大有著一份微妙的情感,單純的只是想和父親同一個學校,追隨父親的腳步,一路走到今天。

巧合的是我大一微積分的老師還跟父親是同一位呢!

【加強會務推廣  謀求會員福祉】

推動無紙化,資訊傳遞零時差

    為替下一代盡一份心力,忠武於上任後一個月便極力提倡減量紙張之使用與減少每年40餘萬之郵寄費用的支出,改採電子郵件、Line群組等方式,將資訊傳遞到會員的手上,以達到響應環保與節省開銷。

    包括現在公文的批閱,忠武都會請會務人員將當天的公文掃描建檔之後上傳,以便我線上批示,即時指示後續的處置並透過社群媒體Line@發布及官網更新,特別是具有時效性的訊息;像是此次COVID-19肆虐,我們對疫苗施打適用人員變更及防疫物資發放通知,都是在第一時間布達第一手的消息。

   未來,我們也將針對公會網站進行全面更新,強化網站內容建置及定時發布網站資訊;方便會員透過網站了解會務運作、會務活動等訊息,也方便民眾在網站上搜尋口腔保健相關資源及更多的衛教資訊。

讓會務推展及執行更添助力與新意

向外爭取會員福利,對內滿足會員需求

    面對來勢洶洶的COVID-19疫情,忠武深感我們桃園位處國門的最前線,桃園的牙醫師算是特別高風險的族群。由於口腔衛生人員法尚未通過,因此疫苗施打在牙醫診所的部分僅有兩個行政人員的名額。為保護會員的安全,忠武在防疫會議便向鄭文燦市長極力爭取希望能夠開放在牙醫診所的非醫事人員皆可施打。隨即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便正式公告,所有在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憑在職證明都可以公費施打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

       另外,我也成立並調整了幾個委員會,其中包括康樂聯誼委員會與運動發展委員會(原聯誼委員會),在現有的壘球、高爾夫球、籃球…等動態活動之外,提供更多元的選擇,讓不同年齡、性別的會員共同參與;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也能享受片刻的閒暇。

以會員角度為出發,保障會員權益

    此外,忠武也致力推動友善正向的執業環境,發展和諧的醫病關係,達到病人擁有安全的醫療照顧,醫療人員擁有安心的執業場域。

   像開業執業輔導委員會,著重在輔導會員簽立合夥開業契約時,應明定的重要事項,如稅務、分紅、退股等。感染控制委員會的角色,則是輔導院所建立高標準的感染控制流程,並藉由充分的宣導,讓民眾放心的將口腔照護交給我們。

    而我們也將不定期邀請各界專業人士前來與會員分享不同範疇的知識與經驗,經過跨領域的交流學習,精進我們牙醫師各方面的專業。

【口腔照護無斷層  老中青面面俱到】

  做為全台最年輕的城市之一,我們公會對於兒童及青少年的口腔保健非常重視。為配合全聯會辦理的兒童青少年口腔保健防齲及飲食指導計畫,我們開始進行培育種子醫師,之後會讓牙醫師走入校園教導小朋友如何刷牙及均衡飲食的觀念。接著,我們也會跟教育局合作,把潔牙活動推廣到各校,讓正確的潔牙習慣從小養成。

   在成人口腔照護,我們也是配合全聯會推動牙周病的統合照護計畫, 專門針對牙周病做預防及治療。年長者則是配合市府的老人活動假牙補助,只要設籍在桃園市一年以上年滿65歲長者暨55歲以上原住民即可辦理申請,目前為止滿意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對於民眾的口腔照顧,我們公會絕對是不遺餘力。

    當然,我們也長期在做偏鄉服務,由我們公會的社福委員會和特照委員會,固定排班到各校當「校牙醫」,以及桃園牙醫醫療團到各療養院照護院生的口腔健康。另外還會定期去華陵醫療站及觀音醫療站駐點,幫當地的居民照顧他們的口腔。

【莫忘初衷  方得始終】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先生曾說過:當他做一件事情,必定不斷地詢問自己是否是出於善意,而沒有任何的私心,即是所謂的「動機至善,私心了無」,而這正是我最重要的理念;在我任內,推動每一項措施時,我定以大多數會員的利益為考量,評估這項措施是否對大家都有利,而非出於私利。我想,堅持做正確的事,是忠武能受到前輩與大家信賴出任理事長的因素之一。
     
     感謝歷屆理事長及團隊對於公會的貢獻,而我也願意在既有的利基上,延續桃園市牙醫公會的宗旨並繼續為會員謀福,帶領公會走向更好的方向。

   最後,忠武再次感謝大家的支持,讓我們攜手一同創造共享、共學、共好的局面。                                                                                                                      

                                                                敬祝公會所有會員醫師與全體工作同仁
                                                                                                               一切安好 




 

 

二十四屆理事長-簡志成專訪

社團法人桃園市牙醫師公會第二十四屆
簡志成理事長專訪

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上山下海到宅只為「莫忘初衷」

 

即使心臟裝了7根支架,也要扛著30kg的醫療器材上山下海,簡志成理事長究竟擁有怎樣的信念,讓他不辭辛勞、不顧危險10多年來始終如一

 

20多年的行醫生涯包括偕同桃園市牙醫師公會偏鄉診療、到宅醫療,推廣身障醫療,這些在別人眼中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簡理事長不諱言,很多時候僅靠專業技術是無法支撐下去的,更多時候需要「耐心」、「愛心」以及「同理心」三心俱足,另外不可或缺的還有「誠意」、「善意」這兩意,當「三」心「二」意都具備,才能堅定地走出屬於自己的行醫路。「這絕對不會只是理想而已,有太多計畫需要完成及推動。」即使當一個開拓者,也要鑿出一條能夠讓身障弱勢朋友都能順利行走的坦途。


曾經「醫學系」一直是許多年輕人選填志願的首選,但2022年一個熱門網路論壇平台的市調顛覆以往,令人訝異的是「棄醫從牙」的學生人數大幅攀升,「牙醫」儼然成為新世代心目中白袍形象的優選。在一般人的眼中,「白袍」除了專業、權威、信任之外,所賦予的人生標籤無疑代表著成功與優渥。但簡志成醫師卻賦予「牙醫」另一種專業形象之外的溫暖標籤。

「如果說『義診』也算一種興趣,那這個興趣會成為我終其一生的熱愛,直到我再也扛不動、走不動為止。」身為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59年次的簡志成醫師笑起來彷若自帶陽光,有種溫暖人心的氣質,言談間毫不遲疑。為了偏鄉醫療,簡醫師甘冒個人生命風險也從不缺席每一次診療。


「一支平凡的牙刷或許對一般人來說稀鬆平常,然而對偏鄉的孩童來說,卻是奢侈的願望。」偏鄉醫療的資源相對貧乏,在推廣「到鄉醫療」前,全台高達81個鄉鎮沒有牙醫駐診。一份2016年的數據顯示,牙醫醫療的城鄉落差如台北市平均每1000人有一位牙醫師醫療,但在偏鄉則平均為4000人才能有一位牙醫師醫療服務。也是在近年在健保局及簡醫師的推動下,逐年獲得改善,截至2022年已有35個鄉鎮有牙醫師常駐,而其餘46個鄉鎮,則用巡迴診療改善。但想要逐步拉近城鄉醫療的差距,簡醫師不諱言,仍需投入更多牙醫人力及技術。「很難想像生活在偏鄉,就連牙痛想要看牙如此簡單的事卻顯得艱難。」

 

傳善埋下種子,立志做個不一樣的牙醫師
 

大四那年隨著社團服務隊到偏鄉推廣口腔衛教,不僅教孩童刷牙、潔牙,最後再送牙刷當獎勵,當時學童天真的一句話,「大哥哥,可以再多給我一支牙刷嗎?我想要教爸爸媽媽刷牙。」學童天真地向簡醫師索討牙刷想要帶回家的那一刻,簡醫師意識到「一念之間,可能成為影響一個家庭甚至更多人的契機。」這不僅是提供給孩童牙刷如此簡單的事,而背後所透露的訊息可能是─偏鄉孩童的齲齒問題、成人的牙周病及併發症問題等等,這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迫在眉睫,這句話就此在簡醫師的心裡埋下偏鄉義診的種子。

 

從小生長在小康家庭,在父母眼中一直是個令人放心,學業成績優異的孩子。他在求學的過程一路順遂,高中時就讀師大附中,成為別人口中能K能玩的附中人,「學校開放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沒有設限,充滿創意。」簡醫師回想。除了學習優異,簡醫師在音樂方面的才華同樣出色,「熱愛音樂,從國中一直到大學,都是樂隊成員,負責吹小號與薩克斯風。」,那個年代想要被挑選進入樂儀隊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品學兼優是基本,甚至連身高、外貌都要求嚴格。

 

外表斯文的簡醫師,大學時期還曾是辯論社社員,「辯論社常需要犀利且一句到位的言語,這樣的訓練也讓我說話更有技巧,後來遇到需要為弱勢爭取福利時,能適時發揮說服的功力,不會浪費時間在無謂的溝通上,能更有效率地爭取到預算與資源。」雖然課業繁重,但舉凡該體驗、該玩的,身為射手座的簡志成一樣都沒少參與。簡醫師認為學習固然重要,但學習以外的青春格外珍貴,本就該盡情揮灑。「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體驗對當時的我而言很重要。」而這當然也影響後來他對兒子的教育。

 

59年次的簡志成擁有射手座樂觀自信的特質,「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受老天眷顧的幸運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心想事成,一路走來到填志願時也沒特別的想法,直覺當醫生,就是為學涯劃上逗點的最好規劃,努力扮演好自己,其他就交給上天去安排。」

 

就讀附中時期,簡醫師直言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班導祖蘭舫,「她是北大畢業的老師,她帶我們就是跟其他老師很不一樣,那個年代很多的老師都是填鴨式教育,但是他從來不用這樣的方式教導我們,甚至當初在師大附中有一個比較特別的機會,當時我的成績夠能夠保送師大(這是師大附中特別的升學管道),但後來我放棄去考聯考,老師對於我的決定也相當支持,從來不會因為我這樣的決定而持相反意見,反而協助我說服我的雙親,替我完成夢想。


直到就讀中山醫學牙醫學系,大四那年隨著「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到南投縣仁愛、信義山地等,偏鄉衛教的震撼教育至今仍印象深刻,「跟社團的服務隊走進偏鄉,深入偏鄉,發現偏鄉的醫療資源遠比自己想像中落差更大,還有多少的家庭正面臨這樣的醫療困境?」從當醫生到當個不一樣的牙醫師,這樣的轉變,完全沒有懸念。當時簡醫師許願自己有能力時一定要再回到偏鄉,帶給更多孩子、家庭改變的機會。「一開始一定是辛苦的,但再辛苦都要有人開始,有開始才會有後面的結果。無論偏鄉的行醫路多崎嶇,還是告訴自己,對的事更應該堅持下去,路是人走出來的。」終點往往都有意想不到的獎勵,往好處想,困難的事就會開始變得簡單。


走出診所,走進世界,拉近有溫度的醫病關係
 

民國90年開立牙醫診所,剛開始每週工作六天,從早到晚接近18個小時投入工作,有時連周日也算進去,一周七天,簡醫師回想當時很辛苦,醒著的時間幾乎都在工作,可以說是沒日沒夜,廢寢忘食。「我認為這是執業必經的過程,當時還很年輕,覺得多加磨練是必要的,但無論怎麼辛苦,時間再怎麼不夠,還是會鼓勵自己要想辦法熬過去。」等診所開始穩定後,友人提議利用有限的時間到偏鄉服務,簡醫師想都沒想馬上附議,而這件事便成為14年來上山下海到每一個偏鄉診療的起點。


2012年簡志成加入海外義診的行列,義診團的每位成員都是自掏腰包並且放棄休假加入,每一年會抽出1-2次的時間遠赴偏遠國家義診。簡醫師視每一趟的海外義診視為「療癒」之旅。

 

「雖然名義上說是為了看診,但其實不只病患獲益,我也能在繁忙間抽離,在治癒他人的同時,也療癒自己。」行醫的足跡遍步印尼、緬甸、菲律賓還有柬埔寨等等,以及一些偏遠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我把海外義診當成是旅行,雖然每一趟旅行除了替病患看診還是看診,但也因為看診,讓我擁有平日因為忙碌無法成行的旅程,在戶外看診的空檔,也能抬頭看一下異國的藍天,看診的手沒有一刻稍停,心境卻很不同。」在這些世界貧脊的角落,簡志成發現身為醫師的真正價值,即使語言並不是那麼暢通,也能讓醫病關係更有溫度。

 

牙醫工作繁忙,常常無法兼顧家庭,更遑論抽出時間與家人旅行,因此每當海外義診的行程排定,簡醫師也會帶著兒子一同前往。「一年大概兩次出國義診,我會把海外義診當成家庭旅遊,兒子從國中開始就跟著我四處去每個國家,他也曾跟我分享跟著去菲律賓義診的時候,有個病人一直握著他的手,想表達感謝,但他當時有些慌張,病人的手握得用力,兒子說他感覺到『被需要』的力道,當時的畫面令他印象深刻,只是兒子到了海外還是看到爸爸在工作。兒子看見父親在台灣忙著看牙診療,到了海外還是在看診,只是看診的對象從台灣人換成外國人,而且是貧困國家的人民。」簡醫師說兒子非但沒有抱怨,反而耳濡目染地漸漸被影響。父子間的情感縫隙已然被填滿,對父親所付出的一切,兒子點滴看在眼裡,也認同簡醫師的犧牲是為了讓更多人受惠。

 

「從一開始不了解,到參與後諒解,這過程對我跟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收穫。」兒子也因為參與,了解到醫生對患者的價值,不再只是用一個兒子的角度去看父親的角色,「或許我不是很稱職的父親,在醫生跟父親之間,我總是選擇把患者放在優先的位置。但人的一生總是不斷地做選擇,有許多的選擇現在看不出結果,卻會在未來產生效應。」

 

這些年,簡志成的海外義診行總能看見兒子陪伴的身影,當兒子理解並選擇與父親站在同樣的角度時,儘管聯考的成績優異考上成大機械,兒子卻只想跟隨著父親的腳步,選擇到西班牙就讀牙醫學系。當年因為環境的限制,讓簡醫師無法實現留學的夢想,因此當兒子考上國外的學校,想要走一條跟自己不同的道路時,簡醫師毫不猶豫地支持。兩父子很像朋友,不論什麼事都可以討論,都可以聊。「我想讓自己成為兒子可以依靠,可以談天說地的朋友,甚至當初選擇出國讀書也是跟我討論後決定。」簡醫師說出國讀書是一條路,跟台灣體制不同,但路怎麼走最後都需要靠自己。「他去年聖誕節也跟同學去波蘭,趁這五年去結交朋友去看這世界,因為學成歸國後就會立即面對壓力,就算留在西班牙,考到西班牙執照執業都採開放式態度,未來的路讓年輕人為自己負責。我從來不會期待或者給他壓力讓他到我的診所做,想當牙科醫師不是只有一條路。
 

他曾經問兒子為什麼想當一個牙醫師,耳濡目染當然是一個原因,但當兒子看見簡醫師為身障弱勢付出的心意,他也開始有了想當牙醫師的想法,想要試試看自己是不是也能跟父親一樣,成為一位出色的牙醫師,為需要的病患盡一份心力。

 

「當然身為牙醫師的兒子,家庭環境與資源自然比一般人的環境優渥,但比較難得的是他看重的不是牙醫師優渥的物質條件,而是身為牙醫師能夠協助病患解除病痛、恢復健康的專業。」

簡醫師現在除了繁忙的醫務,也學會特別撥出時間跟兒子度假,三不五時來趟紓壓的小旅行,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日本等國都有父子相伴的足跡。

 

身障童溫暖擁抱 有愛無礙的「微笑」力量


身為29屆醫療奉獻獎最年輕的得主,簡醫師坦言,得獎的肯定無疑是為了鼓勵更多優秀的牙醫師能被愛感召,前仆後繼地投入協助弱勢的力量。民國90年開始除了簡醫師不遺餘力地推動外,更加入了桃園市牙醫公會與扶輪社的力量讓公益的觸角更寬廣,包括跨鄉服務最遠曾到達花東,甚至離島的蘭嶼都留有簡醫師與牙醫公會行醫的足跡。自2008年開始,簡醫師除了在診所看診外,更常態安排至偏鄉診療,為的就是能夠將更多的醫療資源帶入偏鄉,改善偏鄉醫療貧瘠的困境。


「在公會推廣身障醫治,甚至將扶輪社的力量帶進公會,陸陸續續遍及教養院、偏鄉學校,而這些地方目前最需要克服的問題始終都是設備與經費不足,雖說牙醫公會推廣不遺餘力,但想要許願每個看診點都能有完善的設施,實在是力有未逮。」於是簡醫師力邀桃園市扶輪社的力量加入,「扶輪社原就會有既定的贊助計畫,只是過去常常是捐贈捐血車或牙科車,但捐牙科車後續的維護成本很高,且還需要有人會開,因為中巴以上服務人員多半沒有駕照。」後來簡醫師提出捐助計畫,讓扶輪社社員意識到,就算只花費同樣的費用仍能獲得更大的迴響,這就是集結眾人之力的效應。直至2022年扶輪社已陸陸續續贊助5-6家教養院引進設備,甚至預計在2023年桃園復興鄉以及復興鄉的羅福國、高中,計畫診建牙科室讓學童完善診療環境。
 

「2023年剛好是桃園牙醫公會進駐桃園縣復興鄉診療服務20年,同時也是公會推廣身障服務20年,兩個意義非凡的20年,讓我們盡全力去影響與改變。透過讓更多人瞭解公會的傳善計畫,回顧20年行醫的足跡,期望獲得更多響應與關注,為偏鄉及弱勢傾注更多資源。」簡醫師感性地說, 2021年的「傳善計畫」讓永安國小、國中成為同儕的地標,更為部分教養院打造舒服的看診環境,這就是讓簡醫師傾盡畢生心力,也要與公會協作的願力。

 

而談起與桃園市牙醫公會推廣多年的身障服務,簡醫師也從自身的診所開始落實。包括自家診所的門診,自開業以來並沒有特別安排身障門診與一般門診。為的就是讓每個來看診的患者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入,不要有分別心,更不要存在異樣的眼光。「對一般患者來說的確需要適應的時間,也曾有客人向我反應,『為什麼一定要讓身障者跟我們坐在一起候診?』,但那畢竟是少數,有更多人學會適應進而習慣,從理解的角度去看待,身障患者跟我們沒有分別,需要的只是多一點同理心與愛心。」

 

走進簡醫師的診所,一眼望去,診所內沒有太多裝潢,簡醫師說診所內刻意預留更多開放且無障礙空間,為的就是能夠便利身障朋友看診,有時診所的客人還會自動地讓出通道或協助,這些都是自發性的互助,讓診所的醫病關係更和諧,這也是樂見的結果。
 

「很多年輕的牙醫師剛開始對身障服務熱衷,後來多半是缺乏時間而無法持續。『堅持』自然是身障服務很重要的動力。」推動身心障礙特殊需求專科,2022年才過了400多位專科牙醫師,但很多都還有兼其他科,完全全職的不多,尤其需要付出愛心、耐心及全心全意。問簡醫師為什麼這麼多年仍跟最初一樣堅持,他從手機裡撥放了一段令人動容的影片,影片中正是簡醫師看診的院生。「這個院生在民國92-93年開始為他看診,他是個智能障礙者,家人、老師的名字都不記得,但是看到我卻能叫出我的名字,而且只願意讓我為他看診。」影片中當簡醫師喊一二三,院生好像聽到指令似的開始乖乖地坐在看診椅上,嘴巴自動張開,在看診的過程中簡醫師會鼓勵他,讓他知道看完牙,牙齒不但不會疼痛,還會白白的、乾淨的。
 

「院生知道簡醫師會幫他們趕走蛀牙的牙蟲,只要簡醫師在,他就不再因為蛀牙而疼痛。」簡醫師話才說完,影片中看完牙的院生,突然給簡醫師一個大大的擁抱,沒有彩排,沒有預設,這些舉動已經勝過言語所能及。「 一個智能障礙的孩子,沒有人教卻能主動給予我最真實的擁抱,這是任何回饋都比不上的,也因此我不管再辛苦都想持續下去。」簡醫師提起像院生的爸爸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後成為復康計程車司機,就是希望愛屋及烏,幫助更多智能障礙的孩子及家庭,讓他們更便利的看診或出門。

 

簡醫師說前後看診十多年,有時候一個真心的擁抱比甚麼都令人感動,雖然這一路走來很辛苦,但會覺得:「值了。」這無比的鼓舞會支持著你繼續往前走,不管照顧的是大眾還是小眾,能夠照顧多少是多少。

 

活在當下,想做就立刻做的「拼命三郎」


「整個全聯會都知道我有心臟的疾病,但就算這樣也不會讓我行醫的路稍停。」聽簡醫師談起那段連他自己都感到異常奇蹟的經歷,當他終於因為心血管的醫治而裝了7支心臟支架,甚至擔心心臟驟停而裝了調節器,簡志成心想:「老天爺就是因為還需要我奉獻,還要我利用有限的生命幫助更多的人,所以沒有帶走我。從病床醒來的那一刻,我很感恩,覺得自己有好多事要做,好多事還沒做完。做對的事不要遲疑,活在當下很重要。」
 

在同儕眼中的簡志成,一直是個行善不落人後的拼命三郎,他總是想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率。「我不能說大家都能認同或喜歡我,我只是勇於嘗試去做大家心裡想做卻沒有辦法立即完成的事,當然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種種考量,我不會說每個人一定要勉強自己去完成,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一樣,都是24小時,對我來說,我就是犧牲了家庭時間去完成我想要做的事,去幫想幫的人。很多事每個人取捨不同,那也感謝這一路走來支持我的人。而桃園牙醫公會更是公益不落人後,也因此而獲得共鳴效應,慢慢地桃園市政府及健保局、其他縣市看見後也有合作計畫投入,甚至跨域合作的機會也愈來愈多,偏鄉醫療貧瘠的困境漸漸獲得紓解後,偏鄉就不再是偏鄉了。」

 

簡醫師說人生總不會一直一帆風順,重要的是遇到逆境時心境的調適。「天底下沒有一份工作不辛苦,重點是你在工作的過程中獲得什麼?低潮時心情一定會大受影響,我們是凡人,這都是必經的過程。有時候工作不是你去治癒他人,而是他人治癒你,對自己適時的放鬆,生命中會有一些好朋友會一路陪伴,我不會把自己困在一個情境一直轉,轉念,就會看見新的方向。」經歷過生死關頭,閱歷過無數充滿故事的案例,第29屆最年輕的醫療奉獻獎得主簡志成,用生命寫下精彩的篇章。